編者的話: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如何結合國家發展戰略總體布局和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特點,落實好黨中央提出的為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江蘇金寧達公司的張增峰同志結合學習二十大精神談了自己的體會,對我們吃透精神,明確下一步怎樣做,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參考。
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提到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從“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再到“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都為今后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開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
一、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是做好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的關鍵
我國的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始于上世紀90年代,為了實現土地資源價值,國家設立了土地估價師考試,隨后誕生了第一批土地估價師,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到2000年左右,完全脫鉤于政府和事業單位的土地評估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成立,為國有企業改制、土地市場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新經濟組織的中介服務機構,為了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過去一些工作在評估機構的黨員自我認同感也逐漸弱化,有的甚至逐步脫離了黨組織。意識到這一問題后,不少評估機構開始在各級黨組織的關心支持下,組建黨支部,通過加強黨員的學習教育,始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機構面貌也得到不斷改善。我們認識到,任何時候,任何單位,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是做好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的關鍵,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的行動指南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礦藏、濕地、森林、草原、海洋、荒漠等自然資源實行部門管理,這為技術進步、效率提高、工業化開發提供了專業化的保障,大幅度縮小了與發達國家資源利用技術和工業化的差距。但與此同時,由于自然資源本身的復雜性,政出多門、規劃打架、協調不暢、執行不力、追責乏力等問題開始不同程度地出現,具體表現為重開發、輕保護;重效益、輕生態;重局部、輕系統;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甚至在個別地方出現了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系統破碎化和服務功能弱化的現象,科學管理水平亟待提升。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探索取得了重大進展,資源環境問題持續惡化的趨勢得以扭轉,自然資源管理已經基本實現了從重視利用到重視保護的重大轉折!渡鷳B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隨著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新高度,組建了全新的自然資源部,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2016年12月,《國務院關于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印發,意見要求以各類自然資源調查評價和清查監測為基礎,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核算,研究完善相關指標體系、標準規范和技術規程。2017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印發,意見提出建立包括國有自然資源管理情況在內的國有資產報告制度,并要求組織開展國有資產清查核實和評估確認。2016年,《關于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82號)指出,“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價格評估方法和管理制度,構建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為進一步加強自然資源統一管理,2019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完善自然資源資產分等定級價格評估制度”。自然資源分等定級是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落實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評價評估體系,促進自然資源管理向數量、質量與生態管護并重轉變的基礎性工作。2021年3月,自然資源部頒布了《自然資源分等定級通則》(TD/T 1060-2021)和《自然資源價格評估通則》(TD/T 1061-2021)作為推薦性行業標準。兩個通則的頒布實施,標志著在自然資源分等定級工作有了標準的程序和方法,有助于科學評價和管理自然資源,全面掌握我國自然資源質量分布狀況,促進自然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這些都是我們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的依據,是我們自然資源評價評估人員未來的工作方向。有幸作為通則起草人員之一,深入理解了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的行動綱領,深入學習和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作為我國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的行動指南,才能在正確方向的指引下,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市場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一定能將自然資源評級評估事業推向新的高度。
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的技術指引
長期以來,我國以經濟發展優先,在國內生產總值考核上也是以經濟產值論英雄,導致無論是土地估價、房地產評估還是資產評估領域,都是注重經濟價值,基本上不太注意生態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綠水青山”能否真正轉化成“金山銀山”,本質上取決于能否處理好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決定于能否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并由此決定了能否持續高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21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要求著力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
但當前社會各界對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表現在我們自然資源評價評估領域,就是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認識和理解尚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理論研究、人才和資金投入仍較為薄弱。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作為自然資源評價評估工作的技術指引,在準確評估各類自然資源經濟價值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生態價值的評估思路、價值核算和評估制度、價格實現機制,踐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將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提出的“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專業技術力量。(江蘇金寧達房地產評估規劃測繪咨詢有限公司 黨支部書記、總經理 張增峰 供稿)